2022年3月8日(星期二)上午9時,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會議結束后舉行“部長通道”采訪活動,水利部部長李國英通過網絡視頻方式接受了采訪。
中國新聞社中國新聞網記者:
請問李部長,去年水利部門對部分地區的嚴重洪澇災害是如何應對防御的,防御的成效怎么樣?對今年的洪澇災害是否有分析研判?如果還發生的話,有哪些措施可以防御或減輕災害的影響?謝謝。
李國英:
我國地理氣候條件特殊,降雨的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由此帶來水旱災害多發頻發重發,自古以來是中國的基本水情。去年,長江、黃河、海河流域漳衛河、嫩江、松花江、黑龍江、太湖等大江大河大湖相繼發生洪水,特別是進入秋季,黃河中下游發生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秋汛,海河流域漳衛河發生了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的秋季洪水,漢江發生了7次超過1萬立方米每秒的秋季大洪水。與此同時,珠江流域特別是東江、韓江流域發生了6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來水量減少七成以上,珠江三角洲城鄉居民供水安全受到嚴峻挑戰。
面對極其嚴峻的汛情、旱情,我們全力以赴,重點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堅定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對防汛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明確要求要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既是各種防御方案正確與否的判別標準,更是各項防御工作必須實現的根本目標。二是堅持“四預”,就是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我們要求對每一個流域、每一場次洪水、每一座水庫調度、每一處堤防工程防守、每一座蓄滯洪區的分洪運用、每一位受洪水威脅的人員撤離,都要做而且必須做到“四預”,做到科學應對、有序應對、有效應對,堅決打有準備之仗、有把握之仗。三是堅守防線。洪水襲來時,水庫大壩、河道堤防是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第一道防線,水利干部職工、應急搶險隊伍、沿線人民群眾、社會各方力量視汛情為命令,日夜堅守在防汛一線,巡堤查險,預置料物、設備,發現險情堅決做到“搶早、搶小、搶住”,確保工程安全。
2021年防汛,全國共有4347座次大中型水庫投入攔洪運用,攔蓄洪水量累計達1390億立方米,全國有11座國家蓄滯洪區投入分洪運用,分蓄洪水量13.28億立方米。通過防洪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體系的共同作用,全國減淹城鎮1494個次,減淹耕地2534萬畝,避免人員轉移1525萬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面對珠江流域60年來最嚴重的旱情,構筑起當地、近地、遠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實施全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梯次補充徑流,壓制咸潮上溯,確保了香港、澳門和珠江三角洲城鄉居民的供水安全。
今年的汛情會怎么樣,我們努力將“防”的關口前移,對今年汛期,特別是6—8月份的汛情進行了初步的趨勢性研判。研判的結果是這樣的:我國北部、南部發生洪水的可能性較大,北部大于南部,中部地區發生干旱的可能性較大。從流域來講,北部,嫩江、松花江、黑龍江,海河流域中北部水系,黃河中游干流及支流涇河、汾河等河流有可能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南部,長江上游、珠江流域西江、東南沿海諸河有可能發生區域性洪水。中部,長江中游、漢江下游有可能發生區域性干旱。
當然這是目前最初步的趨勢性研判。我們將對今年汛期的汛情進行滾動分析研判預測,并及時銜接相應的應對準備工作。在應對準備上,我們仍將堅持并將下更大的功夫做好三件事情:一是堅定目標,始終把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二是堅持做好預報、預警、預演、預案工作,堅決打有準備之仗、有把握之仗。三是堅決守住水利工程安全防線。
謝謝。
新華社記者:
李部長您好,今年1月,國家層面正式發布《“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這也是國家層面首次編制實施水安全保障規劃。請問編制實施這一規劃的目的是什么,規劃確定了哪些重點水利任務?謝謝。
李國英:
編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其目的在于堅持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關于水利發展的部署要求,推動新階段水利高質量發展,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這是《規劃》的總體目標,在這個總體目標下,結合水利發展的實際,進一步解構為四個次級目標:一是提升水旱災害防御能力。二是提升水資源集約節約利用能力。三是提升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四是提升大江大河大湖生態保護和治理能力。
為了實現《規劃》目標,《規劃》確定了六條實施路徑,也就是說,確立了六項重點水利任務: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二是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三是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四是推進智慧水利建設。五是建立健全節水制度政策。六是強化水利體制機制法治管理。
謝謝。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請問李部長,黨中央高度重視河湖長制,建立健全和強化河湖長制也分別寫入了黨的十九屆五中、六中全會文件,請問目前這項富有創新性的治水管水制度實施的怎么樣,是否實現了預期的目標?謝謝。
李國英:
河湖長制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是經黨中央正式批準的一項重大制度創新。這項制度從維護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旨在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問題,滿足人民群眾對綠水青山的熱切期盼。因此,這項制度的建設和實施得到了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人民群眾廣泛的擁護和積極響應。目前,這項制度的建設和實施至少取得了三個方面的顯著成效。
一是責任體系全面建立。各地全面建立了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的河湖保護治理管理責任體系,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擔任省級總河長。在省市縣鄉四級設立了河湖長30萬名,設立了村級河湖長,包括巡河員、護河員等90萬名?,F在可以說,基本上我們每一條河流、每一個湖泊都有人管,都有人護。
二是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國家層面,建立完善了全面推行河湖長制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國務院領導同志擔任召集人,18個成員單位密切配合,加強對全國河湖長制工作的統籌和組織領導。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花江遼河、太湖7個流域建立省級河湖長聯席會議機制,7大流域管理機構分別與流域內各省、區、市河長辦建立協作機制,以流域為單元,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聯防聯控聯治機制也已形成。省市縣三級都設立了河長辦,建立完善本轄區內部門聯動協調機制,也就是說,在本轄區內凝聚起了河湖保護、治理管理的強大合力。
三是河湖面貌持續改善。各地充分發揮河湖長制制度優勢和積極作用,針對江河湖泊存在的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突出問題,因地制宜,對癥下藥,精準施策,重拳整治河湖亂象,依法管控水空間,嚴格保護水資源,加快修復水生態,大力治理水污染,河湖面貌發生了歷史性改變,越來越多的河湖恢復生命,越來越多的流域重現生機,越來越多的河湖變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謝謝。
北京青年報記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決定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您剛才提到,國家“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對這項重大工程也作出了專門的安排,能否再給我們詳細介紹一下有關的情況。謝謝。
李國英:
自古以來,我國的基本水情一直就是夏汛冬枯、北缺南豐,水資源的時空分布極不均衡,由此帶來水旱災害多發頻發重發。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決策部署。實施國家水網重大工程的目標是以全面提升國家水安全保障能力為目標,以優化水資源配置體系、完善流域防洪減災體系為重點,統籌存量和增量,加強互聯互通,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水安全保障。
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要把握的基本原則:一是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統籌發展和安全。二是堅持“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三是遵循“確有需要、生態安全、可以持續”的重大水利工程論證原則。
國家水網重大工程建設總體規劃重點是把握好“綱、目、結”三要素的謀篇布局。所謂“綱”,主要是指大江大河大湖自然水系、重大引調水工程和骨干輸排水通道,這也是國家水網的主骨架和大動脈。所謂“目”,主要是指區域性河湖水系連通工程和供水渠道。所謂“結”,主要是指具有控制性地位、具有控制性功能的水資源調蓄工程。
通過“綱、目、結”三要素的科學布局、建設和完善,建成后的國家水網應具備這樣的功能作用: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
謝謝。